翻老照片,戳中我了。小学的我,才10岁,缩在那个黑黢黢的小屋里。写作业?就在奶奶那台老掉牙的缝纫机上!那盏台灯,黄得跟蒙了层灰似的,光都蔫儿了。心里那个盼啊,就想有个能撒欢儿打滚儿的地儿,结果?唉,全憋回作业本里了。
一抬头,嘿,我家那丫头,正趴在她儿童房的地毯上,搂着她的星黛露讲故事呢。阳光透过白纱帘子溜进来,把书桌、玩偶、小柜子都晒得暖烘烘、软乎乎的。看着看着,我鼻子有点酸——那些我小时候没够着的“小美梦”,好像顺着墙上飘的气球线、绘本翻动的书页,就在这小小的8平米里,一点点冒出来,活了。
一、孩子屋儿,可不是大人房间的“迷你版”,它是娃长大的脚印儿!
朋友老说我,给孩子买个能升降的书桌,瞎讲究!可我真见过太多娃,让不合适的桌子椅子给“绑”得难受。我家这个桌子,能从她三岁小不点儿用到十二岁大姑娘。现在她还得踮着脚够笔呢,以后啊,就能挺直腰板写作业了。桌角?我特意选的圆溜溜的。为啥?我小时候被那些尖角磕碰的记忆可太深了,疼得嗷嗷叫!不想让她也遭这罪。算是我心里那点“磕碰债”,偷偷还上了吧。
墙上那套米奇摆件,买的时候还嘀咕:会不会太幼稚?结果呢?成了大惊喜!丫头每天回来,都跟米奇米妮“汇报”学校新鲜事儿。我才琢磨透,儿童房的魂儿,压根不是什么“高大上”,是孩子乐意把悄悄话,放心地“存”在这儿。
二、收拾玩具?别光想着干净!是教娃跟这世界“讲和”
以前我可轴了,非得让娃的房间一尘不染,玩具必须归位!直到有回,瞅见她偷偷把积木塞进那个带轮子的巴士拖车里,嘴里还嘟囔:“给它们造个会跑的城堡!” 哎呦,我这脑子才转过弯儿——收拾东西,哪能是硬邦邦的命令?得是软乎乎的引导!
那辆巴士拖车,真成了“玩具巴士”!绘本、积木、小玩偶,个个都有“专座”。墙上的分层小柜子,下头放她随时能摸到的拼图,上头搁大点的绘本……这么弄,既给了她“乱一点也没关系”的自由地儿,又悄悄埋下了“东西该回家”的小心思。现在她自己会念叨:“小熊玩累了,该回柜子小床睡觉咯!” 嘿,收拾屋子,愣是让她玩成了跟世界对话的游戏!
三、咱造的哪是房间?是娃童年的“另一个宇宙”!
我妈有回来看,摸着墙上那个悬空的小书架,叹了口气:“你小时候也想要个这样的地方,我总说‘等以后’……” 可孩子的“以后”?转眼就到!今天还抱着星黛露听故事呢,明天就背起书包,心早飞向更大的世界了。
这间小屋里,生日时气球能飘成云朵,奖励板上的小星星会照亮她用功的夜晚,那排米奇摆件,会静静看着她从咿呀学语到握笔写字……说到底,儿童房是啥?不就是把咱大人当年没实现的“童年白日梦”,变成了孩子眼前的“童话罐子”吗?让她迈出的每一步成长,都能听见温柔的回响。
咱小时候缺的那份自在舒展,如今正借着“给娃造梦”的由头,一点点给补上了。你呢?布置娃房间的时候,是不是也偷偷塞进了点自己童年的念想?来唠唠呗!让这些藏在房间角落里的“双向奔赴”,暖暖更多人。